2025年7月15日至17日,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碧水青山行”实践团深入重庆市忠县,围绕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核心挑战,在州屏段岸线、皇华城国家湿地公园、独珠江村及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站开展实地调研实践活动。

实践团成员与忠县科协负责人合影
在长江州屏段生态治理工程现场,实践团详细了解了三峡库区生态修复的典型难题——极度有限的施工窗口期。项目负责人介绍,受三峡水库周期性水位涨落影响,该工程每年可利用的枯水施工期仅十余天,团队必须昼夜轮班抢工。实践团观察发现,为稳固岸体、防治库岸坍塌,工程采用了抗滑桩固基与格构梁技术,并在消落带科学种植耐淹草种。紧张的工期要求施工队伍高效组织,即使在高温天气下也需持续作业。

夏季州屏段岸线整治施工现场
皇华城的生态修复项目是应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挑战的生动实践。忠县林业局数据显示,项目根据库区水位涨落规律,创新实施梯度立体修复:在不同高程区域,精准配置了池杉、中山杉等耐水乔木,秋华柳、中华蚊母等适生灌木,以及狗牙根、牛鞭草等草本植物,构建起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生态屏障。同时,巧妙利用稻田构建小微湿地群,种植菖蒲、慈姑等湿地植物,既提升了生态功能,又成为吸引游客的景观。

实践团实地观察荷叶铁线蕨
实践团走访了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站(忠县石宝镇)。在基地,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三峡库区生态保护的历史沿革与核心科技挑战,通过三峡工程沙盘、消落带生态修复技术模型等展示,重点学习了库区水土保持、面源污染治理以及消落带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试验园则直观呈现了山地坡面物质迁移机制研究及各类水土保持、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过程,为库区生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支撑和技术示范。

实践团成员参观库区水土保持、面源污染治理相关的试验田
“忠县经验”的宝贵实践为同学们产学研合作交流提供了新思路,实践团坚信科技是破局利刃。未来,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将持续组建社会实践队伍融合学科技术优势,助力相关部门推动“算力”向守护长江的“智力”与“执行力”转化,聚焦消落带韧性、修复技术优化及水土保持等核心领域,以坚实的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支撑,筑牢三峡库区生态屏障,智慧守护长江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