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名称:信息系统基础
2、 课程代码:SE10003
3、 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
4、 适用专业:软件工程
5、 先修课程:无
6、 使用教材:《计算机系统概论》,Yale N. Patt, Sanjay J. Patel.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7、 参考书目:《计算机系统概论》,廖志芳 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
8、 课程描述(200-300字左右):
本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入门级计算机类基础课程之一,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底层基本结构和指令运行机制,为后续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将使学生掌握基于位(bit)的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逻辑门、锁存器、各种逻辑结构(如MUX、解码器、加法器、门控锁存器),以及存储器的设计。以冯∙诺依曼基本模型和简单的计算机系统为背景,通过介绍其指令集结构以及部分指令,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底层工作原理,培育软件工程领域专业课程的自学能力。
9、 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
知识贡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以下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1)计算机系统两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和七个层次转换;2)进制的表达及相关转换?从MOS晶体管开始,依次介绍逻辑门、锁存器、各种逻辑结构(如MUX、解码器、加法器、门控锁存器),然后通过存储器(或内存)的实现案例,将以上概念有机结合;3)冯∙诺依曼模型的基本组成和指令的基本概念;4) 16位结构LC-3指令集合结构以及部分指令具体操作。
能力贡献:本课程不仅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计算机底层的工作原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他们面对计算机的一些性能问题时可以从容解决;同时,学生可以具备编写更高效率代码的能力。
素质贡献: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去适应软件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有志成为计算机科学家或成为计算机工程师的学生也至关重要。
10、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思路是从高级计算机语言开始入手,但是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仅仅是“记住”了其中的技术细节,并不能真正 “理解”其原理。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自底向上”:从MOS晶体管开始,依次介绍逻辑门、锁存器、各种逻辑结构(如MUX、解码器、加法器、门控锁存器),然后通过存储器(或内存)的实现案例,将以上概念有机结合。随后,介绍冯∙诺依曼模型,并以简单的LC-3计算机为背景,介绍LC-3机器语言编程的方法学和调试方面的知识。
11、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试70%,平时作业20%,课堂考勤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