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2、 课程代码:SE21019
3、 学时和学分:48学时3学分
4、 适用专业:软件工程
5、 先修课程:
SE10003信息系统基础
SE11005程序设计基础
SE21011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6、 使用教材:James F. Kurose, Keith W. Ross. Computer Networking–A Top-Down Approach Featuring the Internet, 6th Edition. Pearson Addison Wesley, 2014.
7、 参考书目:
(1)谢希仁编.计算机网络(第六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6
(2)Andrew S. Tanenbaum. Computer Networks, 5thEdition, Prentice Hall, 2012
8、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原理与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和体系结构,初步掌握数据通信、各层网络协议和网络互联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算法,使学生有较为全面、系统、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学习其他课程以及从事计算机网络及分布式软件系统的研究、开发、管理和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概述:什么是因特网、因特网的发展历史;因特网的组成、接入和物理媒介;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因特网协议层次和服务模型。(2)应用层协议:应用层协议原理;WWW模型;Web应用和HTTP协议;域名服务和DNS协议;电子邮件协议;WinSock套接字编程。(3)传输层协议:运输层层协议概述;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端口的作用);UDP协议;可靠数据传输原理;TCP协议;拥塞控制。(4)网络层协议:虚电路和数据报网络;路由器工作原理;IP协议;选路算法;因特网中的选路;广播和多播选路。(5)链路层和局域网:数据链路层概述和服务;差错检验和纠错技术;多址访问协议;链路层编址;以太网;集线器和交换机;PPP点对点协议。
9、 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
(1)知识贡献:使学生初步掌握数据通信、各层网络协议和网络互联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算法,使学生有较为全面、系统、扎实的知识基础(K3,K8)。
(2)能力贡献: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工程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A1,A2,A3,A4),具有使用网络嗅探软件(如Ethernet)抓取数据包进行协议分析能力、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学习其他课程以及从事计算机网络及分布式软件系统的研究、开发、管理和使用的能力。
(3)素质贡献:使学生具有适应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素质(Q4)。
10、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与应用联系密切,而且知识更新较快,教材能容有时无法体现当前计算机网络界的最新技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授课内容要从多种教科书和网络媒介归纳综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上机操作、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本课程的上机和实验操作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熟悉已TCP/IP为基础的网络程序开发基础,为今后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协议验证实验中主要使用网络嗅探软件(如Ethernet)抓取数据包进行协议分析,上机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在计算机通信软件编程部分,使用Winsock和TCP、UDP等来实现,学生可以组成4-6人的小组进行开发,并提交实验报告和程序演示。
11、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方式:
期末考试60%,
平时作业10%,
课堂考勤10%,
课程实验和项目开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