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18/11/08 15:45:12 作者: 点击:[] [小] [中] [大]

1、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原理

2、 课程代码:SE21021

3、 学时和学分:48学时,3学分

4、 适用专业:软件工程

5、 先修课程:

SE11005程序设计基础

SE21013数据结构与算法

SE21011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6、 使用教材:Silberschatz, P. Galvin, and G. Gagne. Operating Systems Concepts, 7th Edition, Addison Wesley, 2002.

7、 参考书目:

(1)W. Stallings. Operating Systems: Internals and Design Principles , 4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1.

(2)Andrew S. Tanenbaum and Albert S. Woodhull. Operating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2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1997.

(3)Andrew S. Tanenbaum. Modern Operating Systems, 2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2.

8、 课程描述(200-300字左右):

操作系统是当今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必须配置的大型系统软件,它的主要功能是管理计算机系统的所有硬软件资源,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内在的处理能力,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

《操作系统原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巩固学生在SE11005(程序设计基础)、SE21013(数据结构与算法)和SE21011(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中已经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它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初步掌握通过抽象进行复杂软件的设计方法,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技术与能力基础。

9、 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

知识贡献: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生将了解或掌握以下专业知识:1)操作系统的历史与发展;2)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和内核结构;3)中央处理器管理,包括进程/线程管理、调度和同步;4)内存管理,包括基本方法和虚拟内存;5)文件系统管理,包括接口与设计。

能力贡献:通过本课程的实验,学生将初步具备理解并修改部分操作系统内核源代码的能力,并能显著提高编程水平。

素质贡献:通过本科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计算机专业方面的技术素养,而且也能体会到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

10、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实验课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四个项目,分别是:系统调用的实现、进程/线程的调度、进程/线程的同步和页面错误的处理。

11、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百分制,实验成绩(40%)+考试成绩(%60)